研究生,金钱上绝对弱势的群体。
周期性的「基本收入」极低。在大多211,一个研究生每个月只能领到三位数的国家最低补贴;而在好一点的985或研究所,每月大概可以拿到一两千的微薄数额。这点钱cover掉生活费都困难。
稍微大额一点的可控收入来源于「绩效奖励」。比如发了论文,申了基金,赢了竞赛——大多导师会根据绩效强度给出三位数到五位数不等的奖励。
但这些成果的准备周期很长,假设发一篇一区SCI奖励一万元,而前期实验-数据处理-论文撰写-投稿修改……大多情况需要十个月以上。若将一万奖金平摊到每个月,不到一千而已。
偶尔有不定期不定额「Bonus奖金」。可以视为导师慰问学生的「Tips」,简单表达对学生辛勤搬砖的认可与感谢。不过基本只有经费充足的组才可能有这种福利。普通211的普通组,年底发个五百就是常态了。
额外规是特殊状态的「补贴」。比如租房补贴、用餐补贴……不过基本上不足以cover(住着舒服一点的)房租和(天天咖啡水果夜宵……咳)伙食费的。
既然研究生在经济上如此弱势,为什么不应该给ta们发「劳务费」,用金钱来衡量ta们对世界的价值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Rochester大学的Edward Deci 在1971年进行了一组大规模的研究,探索外部奖励对于内在动机的影响。他要求被试进行拼图活动,然后评估被试的内部动机强度。其中控制组没有给予任何奖励,而实验组给予了金钱形式的外部奖励。
结果发现,被给予了金钱奖励的实验组反而动机更低,完成拼图更少。而没有任何金钱奖励的控制组更加享受拼图的过程,最终进行的比实验组多。
更具体地说,奖励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进行有趣任务的内在动机就会减少约 25%。
当奖励是有形的和可预见的(如,受试者事先知道他们将获得额外金钱的数额),内在动机会降低 36%。
简单来说,当进行一项任务有外部奖励时,参与者更容易忽略自己在进行任务时的内在感受,比如「好奇」「有趣」等促进任务进行的情绪。原本的合理性被外在奖励偷换了,因此是「Overjustification」。
对于期望在科研界有所建树的研究者而言,内在动机的削弱是致命的。
于自己,稀薄的内在动机让自己难以熬过艰难险阻的研究之旅;于世界,半吊子态度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产生学术垃圾。
研究者必须用内在动力来支撑研究的进行:需要用热情去对冲做不出结果的不确定性,用好奇心驱使自己走上艰难但有趣之路。如果被外在奖励磨损了内在的动力,那么,探索未知的研究会变成本分守己的工作:追逐焦点变为了预防焦点,做出成果的可能性会大幅下降,而乐趣也没有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就应该过着困苦清贫的生活。
普林斯顿心理学家 Eldar Shafir指出,在贫穷此类的生存威胁下,人是极度短视的:ta们必须把大量认知资源,放在「如何解决生存问题」上,无暇思考「对于遥远未来才可能有意义」的话题。这无疑是不利于进行研究的。
因此,从「科研是为了世界发展」的角度上,研究生需要得到足够的经济的支持,但不能用金钱直接量化他们的工作。
「劳务费」无疑是最不合适的选择。
但是相应的,可以提高全体研究生的「基线收入」、「绩效奖励」、「Bonus」和「补贴」,并且对家境困难的研究生给予额外的金钱补贴。
我个人认为不可预测的奖励更好。类似于成瘾的形成,不可预期的奖励会更让人投入其中。而酬劳也不一定全是金钱形式,只要合乎研究生的真实需求即可。
至少,研究生应该要能进行体面的研究呀。
碎碎念Part 01
其实在导师不给学生发劳务费这件事上,除了理论上不应该,实际上也不现实。
假设是一个能申请到千万级别经费的大佬组,规模约有25个学生。对于在大佬组水平的学生,在市场的工作价值是五位数起步。那么,即使每个学生只付1万的月薪,每年的工资支出需要300万。
假设大佬导师申请了1000万经费,不计其他支出,只需三年多就能把经费全部吃空。
而且,实验器材动辄百万,耗材动辄上千……还不考虑大导师需要雇佣科研助理、行政助理等职务,并且分拨经费给小导师研究。千万级别的经费用不到一年。
在市场的意义上,大多科研是没有即时价值的事情,因此才分外需要国家等巨大之手的支持。
如果纯粹是为了钱的层面,不要选择科研圈,选择对此刻市场有更多经济价值的领域更好。
碎碎念Part 02
如果在不了解市场运作规律的情况下,纯粹从钱的角度衡量工作的价值,还为了学历进入科研,最后叫苦不迭,甚至指责/辱骂老师不给自己劳务费——我只觉得,**(两个全国通用的骂人的字,名词;一般指智力残缺)。
这篇写给一周前和我吵架的同学。
吵得不太开心,因为他:
- 完全分不清观点和事实,甚至因为觉得「金钱对自己有激励作用」,所以否定了前人引用上千的研究。
- 在不进行概念的定义的情况下,就进行低效的讨论:把研究生的收入泛化为「金钱」,并不考虑每一种钱的特征与作用,而只从钱越多越好的角度胡乱论证。
- 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且只用金钱单一的角度评判一切的价值。
- 完全不理解市场的规律,幼稚地认为有才能就应该获得等量的金钱。而实际上,收入与能力不直接相关,只与「对抗了多少世界的不确定性」与「解决了多少实际中的问题」有关。
- 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看法,因为钱婧老师的观点和自己的需求不合,就要去私信辱骂。**(两个字的骂人名词)
又蠢,又恶。
*(一个字,一般指一种家庭角色;但实际上涉及性别不平等)的,**(两个字,名词)。
这种人,可能比较适合牺牲一切人性投身于月薪n万的996福报听从消费主义的耳语买了令人艳羡大豪宅最后无暇甚至没命进行所谓的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