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长途跋涉,多轮选房看房…终于!以最低的价格选到了最满意的房子!
看了 5 个片区的好多好多套房:
- 一些空余面积只能放下行李箱的青年公寓,狭小得让我感到了灵魂都坍缩
- 一些密密麻麻的大学生社区,高利用率得没有一扇可以透光 or 通风的窗户;
- 一些稍微宽敞的城中村老房,路程偏远得让我觉得随时可能曝尸荒野…
而这些难以接受的房子,价钱却都比我最后租下的满意房子高许多。
最后选择的房子,有舒适的通风采光,打开窗户就是森林的优质空气,可以正常生活的面积大小,齐全的配套家居,30分钟的骑行通勤距离,24小时的安保系统…这若干套房里最好的一套,却是最便宜的一套。
这是如何做到的?
与繁复的租房信息获取无关,与华丽的谈判技巧无关,与好运气捡到便宜无关——而是与「人」有关。
我从来不觉得自由交易的「市场」会出错,一个房子背后的价格,必然能够体现它于大众的价值。永远不要抱着侥幸的捡便宜心态去租房子,否则隐藏的问题会在日后暴露出来时,才会让人追悔莫及地意识到,「它的价值与价格永远如此匹配」。
那么又何来「低价格」租「高价值」房一说?
当一个人的需求与主流大众需求不同时,或是因为一些条件正好能够解决别人不能解决之问题时,就有可能以极低的价格获取满足自己需求的好房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主流需求都要求便捷的交通。同等条件的房子,区别在于临近地铁圈与不邻近地铁圈,价格相差大约有 1000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房子是否临近地铁圈,意味着通勤是否方便,因此必须选择地铁圈的房子(哪怕这个所谓的地铁圈房其实离地铁还有一公里多的距离 )。
但如果一个人可以用不依赖地铁的方式方便快捷地通勤,那么 ta就可以物美价廉地租下「对于大家不那么高价值」的房子。
比如,学校骑行通畅的前提+我偏爱骑行的兴趣点+有购入山地自行车打算,让我对通勤的需求与大众不同。因而我可以凭借「低价格」,租下于大众「低价值」而于我「高价值」的满意房子。
而和我有相似需求的漂亮妹妹,因为不会骑车,就只能以更高价格选择地铁圈的房子啦。(所以说不管什么方面,掌握一个「用不大众化方式满足自己需求」的技能很重要)
我流租房(省流版 没有电脑不想展开版):
- 通过各大租房平台联系中介。
- 初步了解信息,思考自己的需求,制作 database。
- 看房,深度获取信息,边看边填充 database。
- 使用 notion 整理 database。
- 凭借信息与感觉,进行加权决策。

一点租房感想:
- 当今能够快捷获取房源信息的方式,无非是通过各个大平台,而这些平台的榜前几乎被各个中介的虚假信息垄断。信息仍然是中心化的。
- 空气是昂贵的,阳光是昂贵的,空间是昂贵的,每天早上想「再睡两分钟…」的自由是昂贵的。人的基本习性,被名为城市的庞然巨物用力压缩。在大城市活得自然的想法,是昂贵的。
- 在大城市活得体面的想法,也是昂贵的。没有合格的「小区」环境:没有会所,没有游泳池,没有广场,没有绿道,没有游乐场…公共环境是稀有的,每个人只能回到自己狭小的房间。
- 印象最深的一系列房子,是一个精装的大学生公寓。其中有一套房子,不到十平米的两层小空间,下面只有一个洗浴间与一张书桌,爬上楼梯则只有是一张用来睡觉的床。没有窗户,没有沙发,空间小到,连展开我的行李箱都磕磕绊绊。
我感受到一股巨力把我的灵魂揉作一团,它好像在鼓励我 996 回“家”(姑且称之为家)后,要么在书桌前再推推进度,要么直接洗漱休息准备明天的工作。“你是为工作而生的消耗品”,那个房子低声说。
碎碎念
- 这篇也是纯手机编辑的,比预想中好用一点点。
- 在地铁上看了一点《失明症漫记》,然后想到哪里就敲敲敲敲敲敲。通勤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