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使用通勤、爬山、收拾房间的时间听完了钱婧老师的全部播客,关于学业、工作、科研、人际、人生选择都有了新的认知。
灰色括号「(」后,是我的想法。
- 每天列出最重要的、一定要做的3件事。事情件数可以小于3,但是一定要分清待办主次,避免迷失方向。(我就很擅长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什么都做不好hhh
- 学生的「过去」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有没有能力与价值。即,老师不会因为一个学生是「跨学科」、「转专业」就高看一眼或放低要求,ta需要的是一个有学术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学生。
- 地域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于个体的合适解。喜欢开放与务实,选择大城市;喜欢平和与联结,选择小城市。
- 导师不应该给学生发劳务费,会损坏学生内在动机。而只有出于内在动机,人才会迸发真正的创造力。此外,劳务费会破坏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如果发钱,不要针对具体的劳动,只作为肯定学生付出的「表示」。
(我经常会吐槽老板给的少,不过想了想,其实老板不发钱我最后也会去自掏腰包打工,因为我很认可老板的能力。当老板发了比别的组更多的钱时,我反而抱怨,大概是把原来「迫切的学习」动机替换为「外显的金钱」了。 - 所谓的精英绝对是非常焦虑的人,ta们还会羡慕普通人怎么可以废得那么自在。(hhh
- 可以没有野心,但不要在职场透明。
- 刚入职场时,人会倾向于被动,只和「对自己好」的人交流。不要这样。(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
- 如果想成为在饮水机前与同事闲聊能滔滔不绝的人,最少需要精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领域(如炒股、育儿……),不能泛泛而谈。
(即,如果想丝滑地闲聊,需要对其中一个或几个最大公约数话题有比较深的了解。 - 要让对方配合自己的工作,告诉对方于ta真实的好处。
如果没有足够的好处,需要用「领导」使对方行动,不要逼迫,而是借领导的身份去正面肯定对方,让对方更乐意行动。(虽然这段有点用技巧去「操纵」别人的感觉,但实际上本质是不虚伪的沟通技巧,吧 - 利他的本质是利己,即人是为了让自我感到良好而「利他」。
- 不入流的学术发表,不如不写在简历()
- 人要满足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如果组会发言的反馈不好,那就让下一次的自己做得更合自己的意。
- 大大方方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并好好感恩。绝不要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或「独立」而拒绝别人的帮助,除了父母没人会接受。
- 科研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科研者只是「科研民工」,工作中充满重复与琐碎。不要神化科研而不脚踏实地。(我就是这样,对于「民工」工作很没耐心,很不喜欢用重复的方法处理数据……现在还没改过来
当然,钱老师也有一些我不能认同的观点:
- 如果没有能力,那就堆时间加倍努力,哪怕是长时间的低效努力。
- 如果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舍弃一切娱乐与大多社交也要达到。
- 现在的环境,还不够卷。
我不能认同,「一个人应该为了达成学术目标而投入全部的时间精力」。
在钱老师的内容之外,我也从听连线过程中学会了别的东西。提问的同学中,不少人的表达能力让人听着相当捉急,让人听着云里雾里。我想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 自顾自假定对方对自己情况很了解,忽略描述客观现实,而是用主观判断与情绪体验。
- 没有可预测性强的结构化表达,仅仅按照线性的思路零碎地说,需要对方听到最后才知道要表达什么。
- 连接词单一,只有「然后」「然后」「呃……然后」。
碎碎念

稍微炫耀一下,今天的好天气,和我的花。
没有用滤镜,自己简单调的饱和度色温色调颗粒度之类的,比普通滤镜好看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