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认为,「有意义的生活」与「幸福的生活」之间是等价的。
在日常生活中,主流文化督使我们追求意义,然后幸福会随之而来;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也常说「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如果凭感觉理解,很容易让人认为「意义与幸福之间是充分且必要的等价关系」。
但是不是的,「幸福」与「快乐」的意义是「必要」而「不充分」。即,一部分有意义的生活可以落入「幸福生活」的范畴,但是一些「有意义的生活」是「不幸福」的。 实际上,意义感甚至会催生忧虑与焦虑。
何以此言?
Stanford的Roy F. Baumeister等在《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发了一篇论文,讨论幸福与意义的差异:
幸福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尽管「幸福」与「意义」有一定的重叠,但它们具有不同的预测因素和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原文讨论的是「happy life」和「meaningful life」的区别,而我用中文翻译为「幸福生活」与「有意义的生活」。可是之前不是说过,在英文中「happy」同时指「快乐」与「幸福」两个差异极大的概念,凭什么直接翻译为「幸福」呢?
因为在Definition部分给出了定义:
Happines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subjective well-being, which is to say, an experiential state that contains a globally positive affective tone.
因为在这篇文章中,对「Happiness」的定义是「Subjective well-being」,并强调了积极情绪的「Globally」,并不同于「快乐」转瞬即逝的特点。因此,把它翻译为「幸福」更好。
从总体而言,「幸福」与「意义」的差异在于:
Happiness is natural.
Meaning is cultural.
「幸福」很大程度是基于生物性的,专注于此刻的「生存状态」;而「意义」则是文化性的,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轴上进行「高级抽象」。
那么细节而言,「幸福生活」和「有意义生活」之间,有什么关键差异?
- 生活需求的满足:幸福与需求的满足有关,如健康与富裕会使你感到「幸福」;但意义感与此无关,即人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 时间面向:幸福大多数是面向现在的,而意义感则涉及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例如,思考未来和过去会增加「意义感」,但同时会减少「幸福感」。意义与幸福在时间思考维度上是互斥的。
这个要点同时也侧面得印证了,「幸福」只存在于「当下」。 - 接受与给予:幸福与「接受」有关,而意义则与「给予」有关。
- 关联负面情绪:忧虑、压力和焦虑与更低的「幸福」相关,这很符合直觉;但是这些负面情绪,都与意义正相关。这是意义不等价与幸福快乐的最直接证据。
- 自我身份:关注个人身份和表达自我有助于「意义」,但并不有助于「快乐」。
值得注意的是,快乐和有意义并不是互斥的。
人们可以在生活中同时体验快乐和意义。但是理解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异,可以使人优先考虑目标与价值观,并实现更充实的生活。
对我而言,当这项研究把「幸福」与「意义」解耦合时减少了很多心理的撕扯。
我时常被繁重的工作和严苛的要求压得很难受,但是内心深处又无法离开这样的生活方式:即使有更快乐更轻松的选择,我最后也会选择此刻。
伴随繁重工作而来的负面情绪(压力焦虑恐惧)对让我怀疑我的选择是否正确。如果我做出的选择使我不「幸福」,那么是否有「意义」呢……?如果我做出的选择没有「意义」,那我此刻又是……为何?
但当我得知「幸福」与「意义」并不等价时,内心也就释然了。如果说追求意义注定与更多的焦虑与忧虑为伍,如果说追求意义注定会减损一部分幸福,我也会义无反顾。
追求「意义」的人啊,你注定不那么「幸福」。
这篇文章特别提到了「幸福」与「意义」分离的一个情况,怎样的人生是「不幸福却有意义」的人生?
Our findings depict the unhappy but meaningful life as seriously involved in difficult undertakings.
It was marked by ample worry, stress, argument, and anxiety. People with such lives spend much time thinking about past and future: They expect to do a lot of deep thinking, they imagine future events, and they reflect on past struggles and challenges. They perceive themselves as having had more unpleasant experiences than others and in fact 3% of having a meaningful life was due to having had bad things happen to you.
「不幸福却有意义」的人生,是被压力与忧虑追随的人生,是活在宏大时间轴不断反思与计划的人生。
请接纳自己在追求意义时尾随的痛苦吧。
全文请见:
这篇文章最启发我的点在于让我接纳自己的痛苦,而不把眼前的「不幸福」视为自己的失败。
也有别的文章可以印证这一点:Iris B. Mauss等在 Can Seeking Happiness Make People Happy? Paradoxical Effects of Valuing Happiness 指出,追求幸福反而会使人感到不幸。
请安然地不幸福吧。
其他比较启发我的点:
1. 「意义」,被用作为一种「稳定」的手段。 如,在婚姻中。
Indeed, Baumeister (1991) observed that life is in constant change but strives for stability, and meaning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imposing stability on the flux of life. For example, the feelings and behaviors that two mates have toward each other will fluctuate from day to day, sometimes even momentarily, but culturally mandated meanings such as marriage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as something constant and stable. (and marriage does in fact help to stabilize relationships, such as by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for the partners to dissolve the relationship.)
Thus, a wedding can be described both as ‘making a lifelong commitment to love’ and as ‘saying some words in a church.’ The former invokes a longer time span and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the latter.
婚礼可以被同时描述为「在教堂里说一些话」与「定下终身爱的誓约」。前者是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对现实的描述,后者是在一条时间线上抽象为意义的角度。
生活中的关系是起起伏伏的「Flux」,而为了稳定,意义用来把随机的波动绑住。
「婚姻」就是这样,这个概念的诞生不是为了祝福两个个体的关系,而是为了全局的稳定呐。
2.科研,都是Prove of Concept.
The large number of correlation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capitalizing on chance, so our results must be considered tentative and await replication. Still, we used consistent and rigorous criteria for what we found, and we also sought to emphasize patterns of conceptually relevant findings. We did exclude a few correlations that stood out as unrelated to the general patterns and that made little or no sense, as they may well reflect the emergence of some ostensibly significant findings by chance. This project was intended to generate ideas, and future work would be desirable to verify and build on them.
心理学一直被实验的「可重复性危机」困扰:一个组可能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得到一个insightful的结论,得到许多关注与引用——可后来引用者发现,复现同样的实验得出的却是不同的数据,完全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或许是由于被试的年龄、身份、文化、教育……差异,也可能和实验环节没能完全复现,又或许之前工作得出的结论都只是一个经过刻意诱导的巧合。
有关「人」的实验都无比复杂,毕竟「人」是「主观」的。
由于难以复现,「证明」与「证伪」都相当困难,「正确」与「错误」都模糊不清。
所以研究者需要分外谨慎,大方地表示整个工作是为了「generate ideas」,自己的实验有「tentative」的局限,同时「await replication」。
但不是只有心理学这样,在不涉及「人」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哪怕是研究一个细胞的扩散特性,一个荧光基团的激发特性,一个光子的成像方式……这些哪怕「客观」的「物」也会存在可重复性的挑战,或是因为实验调节的细微差距,或是因为实验室温度微妙的差异,甚至因为实验室打扫方式的不同……都会让野心勃勃的强力结论变得不堪一击。
在探索的领域,你我的结论都是如此的脆弱。
在心理学,一个出色的实验结论并不接近人的Truth;在我的领域,一个漂亮的实验并不自证其Robustness。
你我只能为了一个可能性,去做Prove of Concept。
碎碎念 01
发现自己做了一天工作还需要开会到九十点/跟着师兄电路debug到十点吃晚饭就很容易情绪炸。
周六还要加班到九点也会炸。
唯独写blog很开心,唯独自己泡咖啡会开心。

中午和师姐散步聊到她准备用加班时间把基础课再刷一遍,原因是发现自己的理论基础不能和现有的工程任务结合。如果说解释一个现象可以用多种层次的建模,那么她会尝试用最微观的模型去推导最宏观的定律。
太酷了。
碎碎念 02
师姐在做一个超级厉害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系统……只要做完,那么她可以任意选择做这个领域的任何一个组,包括耶鲁和诺奖得主的组。
好羡慕。
而我前途渺茫hhh
下午和一个获得了耶鲁入门券的师兄测试电路到晚上。一个生物出身的人,电路玩得比学了两三年电路的我流畅得多。
而我一无是处hhh

碎碎念 03
我想把这玩意染成蓝色的.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