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 公开阅读 · 11/01/2023

并不存在真正的热情或是命定的爱情

「追求你的热情吧!」&「只要你能找到你的热情所在,你的人生就成功了」的说法并不罕见,我们的文化对于热情的叙事有着无比的热情。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爱情中,我们流行「命定伴侣」的文化,即合适的另一半一定是存在于世界某个角落的命运伴侣。我们只需要努力找到自己命定的伴侣即可获得爱情。
这样的思想被泛化到「命定热情」,即每个人都有都属于自己的、宿命般的热情所在,只要幸运地找到它,即可获得充实的生活与耀眼的成功。
但实际上是,「命定伴侣」并不存在。一旦一个人相信所谓命定的爱情,那么当ta与对方发生矛盾,ta不会做任何建设性的事情去修复关系,而是粗暴地认为自己现在的关系并非「命定的关系」。ta会倾向与简单地终止关系,并开始下一轮寻找浪漫的命运之人。
你可以预想故事的结局。相信命定叙事的人,永远都不可能获得长久而健康的亲密关系。

实际上,爱情源于「合适」并发展于「细水长流的陪伴」,而热情亦是如此。
当我们把热情的诞生浪漫化与二值化,即认为热情是「命定的热情」,或是「真正的热情」,危险就诞生了。
若是有一段时间,你所注入热情的事物对你失去了吸引力,或是有一段时间你在有热情的领域磕磕绊绊难以推进,你会怀疑「热情」的真伪,而不是走出更有利于现实的下一步。
简而言之,将热情命运化,会使人在遇到瓶颈时纠结于无法证明亦无法证伪的虚构叙事,而不是将思考聚焦于可以实际改善的行动上。这只会扼杀生长中的热情。
除了缺乏反脆弱性与韧性外,对热情抱有「契合」的心态还会抑制人的发展,即使人更倾向于能快速得到快乐与满足的活动,而不是面对真正的挑战。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命定的热情所在是「知识管理」与「创作」,那么ta更可能选择捣鼓笔记软件、折腾效率插件作为满足自己对「命定热情」想象的活动,而不是真正的深度阅读、概括笔记与输出写作。因为后者是困难的,更可能带来挫败与失落。

那么,对热情更成熟的理解是什么?
你可以把热情看作人与事物的深度关系,就像爱情是人与人的亲密关系。
关系的起源都是简单的「感兴趣」,然后探索兴趣,并乐在其中。在关系中会有矛盾、摩擦、挫折等令人失落的事情,但你有意愿与能力去攻克问题——这就足够了!
以「兴趣」为种子,以「时间」为养料,用「精力」去耕耘。
好的关系自然会生长、成熟并予你不可替代的奖励,是爱与可能性。

读完了Brad Stulberg和Steve Magness的The Passion Paradox: A Guide to Going All In, Finding Success, and Discovering the Benefits of an Unbalanced Life,一本从语源、文化、心理学等角度讨论热情的书,很多观点都很反常识,但是通过作者的论证与我的感知,又超级合情合理。

除了这篇介绍的「命定热情」外,还有:

  • 热情可以不源于爱,而是作为创伤与恐惧的代偿(比如我这段时间高强度写blog其实就是逃避的代偿(?
  • 热情是有极性的,生活平衡是一个伪命题
  • 热情并不是简单基于多巴胺的冲动,而与「自我决定论」的三项基本需求(胜任、自主、关联)相关
  • 热情会使人开启第二职业,但是有热情就立刻投入创业并不是好的选择。更好的做法使用Barbell Strategy均匀配置
  • 比起两种常见的恶性热情,更优的热情是「和谐的热情」,它的基础是「专精心态」
  • 但热情并不是最好的答案,大量的多巴胺反馈与粘连的自我认同也可能会使人堕入深渊
  • ……

目前译本只有台版,叫做《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管理熱情、引導熱情,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嘛这个翻译完全没有体现出原标题的Paradox啊啊啊,反而多了很多很多噱头畅销书的味道)

这篇文章就算是我的书评辣!后续我可能会根据上面提到的点进行一些补充ww

这本书我用iPad在睡前通过MarginNote3和Google Book读完,尝试了两种输入流:

  • 在MarginNote3阅读高亮,将批注简单罗列在MindMap,手写批注简单笔记
  • Google Book阅读高亮,开iPad分屏在Google Keep笔记

暂时还很难评价哪一种更便于后续的输出,我还需要时间尝试——

不过,这是我第一次用iPad读完一本书,感觉蛮好的ww

只要在阅读时调到暗黑模式与最低亮度,基本上不怎么影响睡眠(相对于打开台灯用电脑来说啊啊啊!

顺便今天去了文石旗舰店,试用了好久我原本心心念念的高刷墨水屏Tab 10,但是体验一般般。

虽说是高刷,但是墨水屏的残影问题没有得到本质的解决。而且原生的笔记系统很一般,远不如MarginNote3的强大或是Google Book的丝滑。

现在对我来说唯二的亮点就是墨水屏护眼&10寸小屏幕比12.9寸iPad好拿了。

而我手里的 kindle 都可以做到.jpg

这两个特性可能可以让我「阅读」更多书,但并不能让我更好地「吸收」书,更不能帮我更好地「输出」。

我在想,常常有人自称自己「每年阅读50本书」,并以此作为知识渊博的证明。但很少有人自称自己「每年吸收50本书」或是「每年输出50篇书评/读后感」吧。

在吸收与输出面前,「阅读」只是第一步,而且是门槛可以低到有些廉价的第一步。

如果让我用数字去证明自己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成果,我会更乐意用「我每年阅读x本书,写y张笔记卡片,并输出z篇文章」的句式。

前几天想尝试iPad代替墨水屏平板,所以我先向自己借贷了一千元,买了一个物美价廉平替磁吸妙控键盘。

键盘+触控板极大程度地提高了iPad的生产力,好耶!!!

我以前真的超级看不起平板,买过一个华为matepad pro和ipad pro都觉得,也就那样.jpg

平板不能自由多窗,不能快速切换应用,不能快捷选中编辑复制粘贴……一系列的「不能」都成为了让我只用平板压泡面和画画的理由。

但实际上,正是这些「不能」,才让平板「能」做到电脑之不能。

比如沉浸的阅读与沉浸的写作。因为平板难以同时使用多个应用,所以才能让阅读与写作尤其专注与流畅。

因为「局限」,所以「自由」,www

啊最近也在考虑公开写作的事情!

计划把网站再优化下,再多写点blog创造舒适且稳定的输出流,我就给朋友们大大方方介绍我的网站,并且将blog的部分整理为一块块强观点,发布在目前想尝试的平台(比如难用但得用的微信公众号和不太熟悉但看着好玩的长毛象)上。

(喂!把存稿公开乱放真的好吗——应该没问题吧,我想应该没啥人会翻我的blog,大部分的人也不会用rss耶;而且,即使内容一样,表达的形式也会有不同。在自留地,我与我对话,在别的平台,我为你分享。阅读体验会很不一样www)

我不想写长文和碎块weekly啦!我想试着分享最小单位的强观点+论述+优化方案,字数最好在1k上下!像今天这篇就可以!

但我想,我不会去怎么关注反馈。因为「当你在意赞美,那么你会十倍地在意批评」。

我只会在我的自留地持续地真诚地表达,偶尔整理修改分享给别人,只是副产物而已。

很幸运,在自留地输出给了我这样的勇气与可能性,让原本的沉重的「输出」变为简单的「分享」。

哟咔哒!!!!!

用一张截图结束今天的漫步ww

耶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