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思 · 31/01/2023

自由给人愧疚

终终终于,我又又又一个人住了。

一个人住真的很自由,很舒展。但没有来自外界的摩擦、挤压与反馈,很容易自由到迷失

自由的另一面,是承担无尽责任的愧疚。在「不自由」时,虽然大部分时间被应做之事占领,但也会因此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出。而在自由时,人更可能堕入简单轻松的生活,难以以之前的节奏前进,从而产生负罪感。

如果习惯于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研究场域生存,那么人就会像这样难以放慢速度:无法停止在自己明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做不想做之事,也难以去用开放的心舒缓地享受毫无产出之事——做饭、画画、晒太阳。

这种负罪感的底层信念是什么?

  1. 我应该不断前进。
  2. 我应该以恒定的理想速度不断前进。
  3.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前进速度,我的生存难度会变大,自己的价值感也会降低。

信念1没有问题,但信念2与信念3只需稍微一想,就会发现问题不小:

对于信念2,以恒定的速度前进是不现实的。环境在变化,自己的关注点也在变化,而精力也有波峰波谷,匀速前行只存在于物理学家构想的光滑空间。

对于信念3,有两个部分。首先,关于生存难度的判断可能缺乏现实的支撑,想要足以带来干净健康生活的收入,其实并不需要把自己异化为螺丝钉,永不止歇地工作。
根据我自己在某新一线城市独自生活的观察,几十块钱的食材可以吃一周,每天蔬菜和肉片加点汤料煮一煮就是健康好吃的大餐。如果不冲动消费,如果在生活必需品上只选择溢价低的产品,用阅读、写作、运动、打买断制游戏等填充闲暇时间,一个月1k-2k可以活得很滋润。

而关于信念2的第二个部分,它意味着自我价值与前进的速度直接挂钩。但人的价值应该是一个复杂且无法量化之物,大到于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小到为身边的人带来了多少喜悦……都是一个人「作为人的价值」。只与一个因子正相关的自我价值实在是太狭隘啦,应该多多晒晒太阳,多多与人交谈。

这种挖掘情绪底层信念并用理性核查的心理自助方法叫做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由Albert Ellis提出,包括四个步骤:

  1.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意识到自己无建设性的情绪。
  2. 深层挖掘问题/情绪背后的底层信念
  3. 使用理性反思底层信念的合理性,如果是不符合现实的夸张信念,将它修正为合乎现实的信念。
  4. 在下一次负面情绪袭来时,回顾自己对信念的思考记录,逐渐内化更好的信念,从而重塑情绪。

我认为最好的入门书籍是Ellis的《理性生活指南》,里面有详细的原理解释与行动指南。

胡言乱语碎碎念Part

昨天外出逛街,一口气买了adi和nike的6件上衣5件外套4条裤子。今天计划打工时算了下才意识到,这笔钱够我未来租几个月的房子了???本来觉得很便宜,但一对比房租和我未来月入一千八每天笑哈哈的收入水平,后知后觉好贵……!!!!但这不影响我不后悔冲动消费,好看衣服无罪。

顺便,昨天预览自己rss抓取效果发现竟然不能直接全文阅读?我明明什么都没改啊!
之后有时间学学怎么修复啊啊

今天试着写短一点的blog。只包含一个强观点和相对系统的分析,好写且好读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