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里,「幸福」和「快乐」是两个分开的词。即使不在心理学/生理学上做区分,中文母语者也能感知到两者相对的差异:快乐是「瞬时」的,而幸福是「绵长」的;快乐是「强烈」的,而幸福是「舒缓」的。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这样简单地区分幸福与快乐:「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从生理物质基础来看,「幸福」中分泌的神经递质,如内啡肽、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等,都不同于「快乐」。
「幸福」和「快乐」对我们而言是很好区分的,但对英语使用者而言并非如此。彭凯平在报告里提到,“在英语中幸福与快乐都是一个词,即「happy」”。 两个概念的模糊导致了英语使用者难以区分两种微妙的主观体验。
正是因为概念的模糊,Yale大学的心理学家Paul Bloom认为「happy」(哪怕拓宽到「happiness」对两者进行区分)的使用,使得许多关于「幸福」的讨论:从Harvard的Daniel Gilbert认为的「所有人都想追求幸福」,到科幻作家Ursula Le Guin描绘「建立于他人代价至上的幸福是迟钝、冷漠且愚笨的」——都没有意义:
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也表明了“人们想要追求幸福”这一观点存在怎样的问题。问题不在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而在于它的含义过于模糊,对人毫无助益。我绝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看法的人。
《苦难的意义》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研究人员避免单独使用“幸福”(happiness)一词,代之以更复杂的术语,比如,“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这样做的一个原因在于,研究人员想在国家之间做比较,而他们没法对“幸福”(happiness)和“快乐”(happy)做出准确的翻译。讲英语的人可以说,“坐在这里读书很快乐”,而在同一语境下,讲法语和德语的人则无法用对应的单词“heureux”(法语中“幸福”一词)和“glücklick”(德语中“幸福”一词)表达相同的意思。换句话说,与幸福和快乐有关的英文单词比其他语言中相对应的单词含义更宽泛。如果你讲的是英语,那你就更容易提到“快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真的更容易感到快乐。
(顺带一提,德语的「幸福」是Glücklichkeit(阴性,名词),形容词是glücklich。
书中出现的glücklick,100%是错误的。如果用ChatGPT翻译就不会出现这种低级bug。)
语言的模糊使得讨论变得模糊,最后意义全无。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是难以意识到的,如同无形的枷锁。
离散的词语是对连续现实的粗糙采样,是简陋的封装与压缩。
用更精确的语言去理解已经被「封装」好的定义,即语言中的词语,是有必要的。
用其他的语言/文化视角去可视化自己母语的枷锁,即其他的封装形式,是有必要的。
请再思考精确一些吧。
碎碎念
本周,周一晚上公司开会,周二和plmm恰火锅,周三晚上物理学晚课,周四晚上文献club,周五晚上开组会。
每天晚上总是开会, 简称,「夜总会」。(谢谢某位天才想出来这个怪话
没什么时间更新blog,但是想写的好多——关于如何用纯文字高效手搓排版好看的PPT,关于和组里厉害的大家项目协作的心得,关于我如何在沙龙和公司boss相谈甚欢被拉去实习,关于可以自主检索网络信息的GPT4使用体验……还有没写完的短篇小说和有新想法的剧本!!!!
时间完全不够用啊可恶!!!!!
想保持一定频率的更新。
blog的话,之后会简单&简短一些。
虚构类的话,《降格永生》先鸽会er,这个系列构思得有点致郁hhh
2 Responses
[…] 值得注意的是,原文讨论的是「happy life」和「meaningful life」的区别,而我用中文翻译为「幸福生活」与「有意义的生活」。可是之前不是说过,在英文中「happy」同时指「快乐」与「幸福」两个差异极大的概念,凭什么直接翻译为「幸福」呢? […]
[…] 值得注意的是,原文讨论的是「happy life」和「meaningful life」的区别,而我用中文翻译为「幸福生活」与「有意义的生活」。可是之前不是说过,在英文中「happy」同时指「快乐」与「幸福」两个差异极大的概念,凭什么直接翻译为「幸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