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思 · 03/01/2023

逛书店,一种探索世界&审问内心的方式


逛书店是随机波动打破信息茧房的方式,也是与在世界漫游对自己提问的方法。
在选择书中找到自己或被忽略的困惑,在翻阅书中找到粗略的方向,在阅读书中获得知识的图谱,或是行动的地图,最后在实践书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判断是否要读一本书

在书店总是容易被许许多多有趣的书吸引,可能会将许多书列入to read list,或是直接购买一大堆书以未来阅读。
但实际情况是,兴致勃勃写好的to read list的书常常被遗忘,而购入的大批书籍在书架吃灰。
如果没有「一定要读某本书」的迫切感,那么这本书通常不会被读。
所以在购入前,最好问自己几个问题:

  1. 评估这本书: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书?它在尝试回答什么问题?它以怎样的方式去展示内容?水平又如何?则需要自己认真地翻阅目录观察结构,并且精细地读一小部分观察作者的风格与水平。
  2. 评估这本书对自己的用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获取什么信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展开什么行动?这则需要自己从更个人的角度出发,了解自己的需求。
  3. 评估阅读的优先度:如果满分十分,我有多想读这本书?从这本书的内容于我的价值、我需求的优先级等维度进行感性的综合评分。

今日漫游书店的收获

今日逛了天府书城&方所,超开心的体验——

天府书城是比较老的传统连锁书店,书的水平一般。但是文具水平很棒啊??!有Kokuyo的四川限定套装,不争气地买了好多ww

而方所是较为新型的高端文创连锁书店,书的水平均值很高,优秀的台版书外版书品类繁多;但由于方所也售卖流行畅销书,所以水平方差略大。

这次想读的书(优先级从高到低排序):


「内容创作类/纸质书」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


最近在自己的秘密基地舒畅地输出,但是我也希望我的内容能有价值,并且也喜欢我对别人的价值最终也能回馈于对我的价值。
但是我并不了解,这样的可能性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
我隐约感觉这会是一条崎岖的长路,我也隐约感觉我不会走向常规的模式。
但我想通过这本书,了解前辈的思考与经验,找到一些我可以参考的东西。
顺便台版书真的好贵——

「动力/电子书」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 管理熱情、引導熱情,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


最近对于「热情」蛮好奇,因为我丧失了动力一段时间,对这种不可见又难以调控的东西感到深深的沮丧……!
希望能从这本书多方面了解「热情」,并且重拾自己的热情吧。

「人生哲学类/电子书」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我对斯多葛学派一直颇有好感。
最初从 Jordan Peterson的《人生十二法则》接触Stoicism,这种以不追求生活快乐而重视个人美德的生活方式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附: 可能是我记忆差异,经过简单考证,Jordan Peterson似乎没有提到Stoicism,思想也与Stoicism有差异,见Stoicism versus Jordan Peterson
此外,最近从哲学就像体育竞技——理论必须付诸实践再次了解到Stoicism是一种重视实践(如体育锻炼)的哲学,更让我好奇。
因此想要更多地了解Stoicism,并吸收一部分在生活中践行。

「知识管理类/纸质书」知识进化论


在书店粗略翻看了目录和内容觉得很有意思,但我现在已经忘记为什么觉得有意思了……
我的需求是明确的,更好的学习吸收&知识管理系统。但是我现在无法判断这本书与我需求的契合度,大概是因为了解这本书的深度和时长都不足吧。
因此等书到了我再重新评价阅读优先级呜呜。

「编剧指南/纸质书」故事感+「编剧指南/电子书」荒木飞吕彦的漫画术


因为我要继续我的萌二剧本大业,所以继续阅读编剧理论啦——

「书法」书法课+两本楷体临贴


我练字蛮长时间了,从高二到高三大概练了三万多字。
当时没有练字的心法,只是为了应试需求+逃避一望无际的课业而进行摹帖。
大约三四年没练字了,手与眼生疏得无法摹帖,只能重新由临开始啊啊。
这次希望重拾练字可以实现两个目的:

  1. 从练字中获得心流,即作者所说的不受过去与未来干扰的、不假外求的「临在」体验。
  2. 变得「无用」。让自己能够容忍、接受乃至享受,没有「效率」的时刻。

优化ipad输入流

计划使用ipad作为主要的输入工具,理由是沉浸度大于电脑,不易受到影响。
目前计划使用MarginNote作为主要输入软件,微信读书作为辅助。

绝大多数书籍电子化后,我分外怀念纸质书的手感。
仔细想想,纸质书与电子书有何不同?
我认为最本质的不同在于提取的记忆锚点。
纸质书有基于空间的知觉与记忆锚点,即读者可以通过手上书页的进度进行大致的阅读进度感知与内容记忆。而电子书只能通过难以触摸的抽象页数数值与章节书签定位。

啊——纸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