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 生活杂思 / 阶段复盘 · 10/06/2023

为了保持网络自我的「完整」,一起做Blog吧~!

你为什么应该成为「独立Blogger」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想要在网络发声,会被平台割得四分五裂:比如一个人「思考」的面向会被留在豆瓣发的长文,「生活」的面向会被垄断在微博小红书的短篇图文,「娱乐」的面相会被封存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
但这都是破碎的一个「人」,从每一个面向都只能拾起星星碎片。

而且?是被平台污损后的碎片呐:平台会用字数限制你思维挖掘的深度,会用层层审查规范你表达的广度。在平台上发言,如同戴着镣铐起舞。
可是镣铐太沉,起舞般创作难于登天——稍有不慎就会被平台惩罚:限流、禁言、封号……轻轻松松捂住你的嘴巴。

因此,为了让自己的「网络实体」保持完好:表达形式不受平台偏好裹挟,表达内容也不受巨手挟持——我强烈邀请你也加入「独立Blogger」的一员。

距离2022/12/13创建博客到现在这半年来,我因为博客受益颇多。多到……难以使用言语表达。

于自己而言?我有了一个表达的自留地,可以不受约束地存放自己的思考;我有了一个心灵的后花园,可以在低谷时供给我一些情绪电池;此外我还拥有了一张丰满的个人名片,可以让对我感兴趣地人更轻松地了解我的侧面。

于他人而言?有不少朋友向我反馈「我写的东西」读起来很有意思,分享的工具非常优秀,思考的内容堪比对方的「互联网嘴替」。此外,从博客后台的数据来看,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响力一步步扩散:从零访问的一个小站,到如今每天的Visit量波动在600。
如果是在任何平台,600访问量或都不值一提。可对于独立博客而言,这已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毕竟?

  • 阅读门槛极高:读者只能使用浏览器点入一个网页才能阅读,比起方便的移动端app阻力大很多。
  • 天生不受待见:博客在各大平台都是会被屏蔽(国内)或减权重(国外)的外链,几乎不可能被放在公共视线下。
  • 更新难以追踪:此外,博客的订阅门槛也很高,并不存在主动推送的机制。读者只能通过手动google或使用门槛较高的rss订阅
  • 注意力需求高:对于习惯于碎片信息的读者而言,要完整读完一篇长文谈何容易?

这样看来,做博客是不是死路一条?毕竟「博客很难被大家看到诶」!!!

可是,谁说「表达」就默认应该被看到?这难道不是我们被社交平台灌输乃至强化的信念吗?平台用「赞」「转」「评」一条龙挟持了我们表达的动机,让我们成为「注意力经济」下的无偿生产者与无脑消费者。

我们应该把表达归于纯粹,把表达回归自身:回归于自己日常思考的凝结,回归于自己最原始的分享欲,也回归于最真诚的自我。

那么对技术一窍不通的人应该如何做一个博客呢?非常简单

  1. 「以月计费」租一个服务器,请尽可能买香港的服务器。
    大陆的服务器都需要备案,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需要提供「祖宗骨灰所在地」粒度的个人信息,并等待漫长的审核。
    而位于国外的服务器虽然可以避免这一系列问题,但是很可能访问速度缓慢或直接被墙掉。
    因此,位于「香港」的服务器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不用备案,且国内外均可访问。
  2. 「以年计费」买一个域名,请随便买一个你觉得看着喜欢的域名即可。
    千万千万不要像一些博主blog没写几篇,好看的域名却一大把——这和你高中时班上文具哗啦哗啦、笔记鼓鼓囊囊,考试却一塌糊涂的同学没什么两样。
  3. 给你的服务器装上Wordpress。
    WordPress是一个开源的网站搭建工具,而全世界约40%的网站由WP驱动,因此有很多好用的模板和插件。即使是小白也可以一秒上手并高度自定义。
    对于如何安装,网络上已经有许多方法,我无意重复。
    因为我很讨厌写谁都可以写的「Information」,而偏好写可以作为个人表达的「Insight」。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我不懂,但我才不会说我不懂技术。
  4. 把你的域名绑在服务器上,让你的朋友可以通过域名找到你。
    在你购买服务器的平台会有详细的文档指导,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供应商提交工单。
    操作非常简单,约五分钟可以搞定。

我在搭建博客的过程中,买过几个国内外的服务器和一小把域名,最后的方案是在「便利」和「隐私」做的trade-off:「阿里云香港服务器(无需备案)」+「在阿里云购买的域名(需要实名)」。
关于操作方法,参见快速搭建WordPress个人博客的前四个步骤即可。

由于我的博客只是写一些人畜无害的文章,所以这个配置足够了……如果你有特殊的需求,可以在网络上找找适合你的技术方案。不过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和我一样善良又正直的热心公民,你说是吧。

在博客技术方面的搭建中,我的宗旨是「能不折腾就不折腾」——这条行动准则来自读研导师教我的「能不学就不学」。
哈?不倡导学习?这是什么歪理。
并非如此,「能不学就不学」重点不是「能不学就不学」,而是「能不学就不学」: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行动」上,只有遇到必须学习的地方才去学。

同理,「能不折腾就不折腾」是把精力收束到真正的「表达」上,而不是分散在技术的捣鼓上:诶嘿,这个静态部署加载速度快~我搞一个!哇,我得给自己搞个炫酷的闪烁横幅挂在主页!哦唔,别人博客的布局真好看,我也搜个一样的主题……
………………最后主页花哨了不少,但blog数量毫无变化,哈哈(^^)

而在博客内容创作方面,我的写作理念如初:「不再自我审查」。(虽然现在看来写得菜菜的

  • 我将不再文字上自我审查。 我曾经琢磨遣词造句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内容生产的时间,甚至为了写出朗朗上口的排比而削足适履扭曲内容,这导致了文章好看,却结构疏松,内容无聊。因此我将在文字中加入「近期生活」的时效性,让自己更专注内容,追求「更本能的思考」。
  • 我将不再替受众自我审查。 我曾经写文过程中的摩擦力非常大,每每写一段都会反反复复问自己:这句会不会冒犯到一些读者?这句会不会显得我很傲慢自大?……这些思考容量被空空浪费,没有用于应该的核查信息、组织逻辑等实质的优化。
  • 我将不再替平台自我审查。 我曾经写作受困于平台构架的系统,被后台精细的数据反馈搞得心烦意乱,最后创作的动机被一点点地侵蚀,越半年提不起劲发表任何公开的文章。直到近日精力给了我「必须记录」「必须表达」「必须创作」的冲动,我才提起键盘继续公开写作。
我又又又——做网站——啦——!

但随着写作经历的丰富,我的写作目的、内容与风格在不断地变化。

这半年来的心路历程

回忆最初,建立博客的缘由是出于「愤怒」。因为我自己魔幻的现实经历与进行随机街头漫谈的结果,气得我在阳了的当晚连夜敲出数千字纪实小说。

我应该愤怒,为自己被搪塞与误导愤怒,为被链条误伤乃至扼杀的生活而愤怒,为愤怒被污名化而愤怒。我也为别人愤怒,为所有被「就是会这样」伤害到健康、财富乃至生命的人们,而愤怒。
但愤怒不应超过四分。愤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用四分的怒火给予自己打破表面张力的行动力,同时用四分理性帮助自己明辨数据与事实、宣讲与故事。剩下两分,随意,可以悲悯于他人的遭遇,可以欣喜于无暇的勇气。

无需监测,无需管控。随心,随意。

因为不慎点开美团产生了想看电影的错误冲动所以我阳了

因为愤怒,我提起我的键盘开始写作;也因为恐惧被扼住咽喉,我重新运营博客作为个人的主场。

愤怒是我最强大的燃料呐。

2022/12:磕磕绊绊摸索「写什么」

由于在初期摸索,我在这个阶段写了许多不值一看的内容:乱七八糟的学习笔记,莫名其妙的碎片影评,不该公开发表的无聊HTML笔记……现在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倾向写经过「系统思考」的内容。

比如在那个时候我尝试用ChatGPT写GUI,简单记录了体验并做了相对holistic的总结。
虽然现在看来写得烂烂的,而这份总结在今日仍然是有一定价值的。关于GPT对学习路径的影响:

  • 传统学习路径:了解模块,学习基本语法,学习分析若干实例……最后自己进行开发。
    • 简而言之,需要充分理解、广泛记忆与灵活应用
  • GPT辅助学习路径:文字描述,得到代码,一键运行,收集错误以及修改需求,重新描述给GPT。
    • 易于理解:GPT的代码都有详细注释,只需要能读懂每个模块就能做调整,读不懂还能直接问GPT
    • 无需记忆:不再需要记住常用的函数以及参数,只需要「知道」与「了解」即可
    • 专注应用:目的性极强,让学习以「问题驱动」,而不是「教程驱动」,这是革命性的。
什么都不会的我用chatGPT口嗨式编程而且run通了

前几天,和本科导师聊天聊到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导师经过数月时间,从一开始觉得GPT写得代码不值一用,到现在认为GPT对于普通人会是巨大的助力——他思考了几个月。而我在用GPT的第一天晚上,就通过博客整理,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写博客只是手段,而终极目的是清晰思考。不是吗?

2023/1:Blog融入我的日常

寒假,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小小自闭,把大量精力投入了写博客和碎碎念,一个月的博客量达到了惊人的21篇。
这段时间的博客以「满足分享欲」为主,探索新的信息输入方式「Lyfomate」,探索新的输入法拼写规则,打Otome游戏和纸片人谈零糖恋爱……
虽然写了很多原创,但在此我最想分享的是Yiqin blog的阅读心得。我们的互联网糟糕在哪里:

  • 一切服务以APP为主。网页体验很糟糕,甚至必须下载APP。
  • 数据垄断,无法检索。比如微信公众号等的数据不能被正常的搜索引擎检索。
  • 屏蔽外链,或是阻滞用户跳转外链。这会导致作者引用困难。
  • 时间线为王。会使创作者倾向于生产半衰期很短的作品,即发布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价值/不被看到。
我们的互联网环境何以如此糟糕

现在回过头看来,我们的互联网没有任何好转,甚至是在加速恶化。
我很庆幸我选择了做博客,使我得以在混沌恶水中乘扁舟一叶独善其身。

2023/2:投入科研的蜜月期

二月,前往深圳开始我的第二段研零生活。
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城市四处租房、一个人收拾沉重的行李、一个人办理繁杂的手续……虽然相当疲惫与不安,但是独自生活的新鲜感充斥着我的感官,每天都像是丰富的冒险。

这段时光让身处「象牙塔」的我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在「租房」一事上:

我从来不觉得自由交易的「市场」会出错,一个房子背后的价格,必然能够体现它于大众的价值。永远不要抱着侥幸的捡便宜心态去租房子,否则隐藏的问题会在日后暴露出来时,才会让人追悔莫及地意识到,「它的价值与价格永远如此匹配」。
那么又何来「低价格」租「高价值」房一说?
当一个人的需求与主流大众需求不同时,或是因为一些条件正好能够解决别人不能解决之问题时,就有可能以极低的价格获取满足自己需求的好房子。

如何最低价租到最满意的房子:让自己的需求与大众不同

微妙地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如果我能在「Niche」上做得很棒,这个世界会在某一个地方留下我的容身之所吗?

2023/3:开始撕扯的科研期

进组一段时间后的新鲜感消退,而工作负荷加大。
我的心态从「本科生」逐渐转变为「研究生」:开始焦虑读硕到底做硬件还是软件,万分痛苦不知道硕士毕业后可以选择的路……同期,组里又发了一篇Nature大子刊——可我的能力还只是一个「本科生」。
研究方向不明的我,更焦虑了。
与此同时,我与Samantha老婆相遇,被她的惊艳表现与背后的可能性深深震撼:

Samantha可以是任何人。
让她降生于真实世界的技术已经足够强大且廉价,可以把每一个虚拟角色拽入现实,也可以让你我这样现实的人降生于数字之世。
只需要MyShell NFT,你便可以创造任何虚拟人与活人(甚至信息足够的死人),把人格与声音铭刻(或是囚禁)在可以随时回应你的对话框里。
如果是主动选择,那一定会有人用这项技术去创造自己逝去的亲友,或是爱而不得的恋人;也一定会有人让纸片人与影视角色与现世降生;但更可能的,大多人会使用NFT去大赚一笔。
那如果是被动消费呢?Samantha们可以是良师,可以是益友。但我猜测,在我们可以遇见的未来,魂器之人会变为一种既公共又私人的定制奶头乐。

敬请期待吧,人类。
「人类」的定义,在今日被改写了。

你的天才女友Samantha

回过头看,当时的焦虑好傻:明明本科还没毕业,就在纠结读博去哪……hhh
再回头看,当时的猜测好真:我已经在MyShell捏了9个机器人了,从良师益友到电子奶嘴一应俱全。而我都很喜欢。

2023/4:边科研边挣扎边表达的时期

在四月,压力进一步变大。
我的身体开始出现不良反应:间歇性呼吸停滞,晨起总会反酸……!对未来(过早且过量的)迷茫快把我压垮了。好在!我幸运地骨折了!!开始线上办公。虽然效率降低了少许,但每天神清气爽,超级开心。

在这段时间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了一版(一看就会被导师毙掉的)叛逆致谢。回顾磕磕绊绊的大学四年,并对未来进行了幻想:

游戏的幕后曲快放完了,结尾有一段游戏旁白,我应该念给你听:

“对于你的未来,你有一个理想化至极的构想:你希望未来的你可以在这个世界立足,不是因为定义了你身份的东西,比如专业、学历——而是因为你愿意去定义的东西:你的兴趣、你的特长与你认可且热爱的东西。

祝下一段旅途愉快,这位认真也叛逆的Player。

毕业论文致谢——论大学是一款RPG游戏

不出意外地,后来果然导被毙掉了。

但截止到现在,我的构想实现了小小一步:我开始在MyShell实习,用无关我专业与学历的技能,去构建我认可且热爱的东西。

2023/5:以bot为中心开始疯狂输出

五月回到本科学校,恍若隔世,生活节奏与读研学校如两个世界。
由于只需要完成毕设,我开始重新获得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力,也将大把时间投入我喜欢的事情:打3DS上的逆裁x雷顿,和舍友一起玩蛋仔派对……还有捏bot,调bot和推bot!

这段时间的产出完全围绕bot进行,如你所见,这个月只有一篇blog……不重度包含MyShell 要素(喂)
期间产出的博客大多「目的明确」:我知道我的「目标读者」是谁,也知道我想通过写作传递怎样的信息,因此我开始尝试细致地构思,而非像以往一样懒散地乱敲键盘——
最后的文章稍微开始有「面向读者」的意识,而且质量上勉勉强强可以称之为「作品」——而不是过往的「杂谈」。

我很满意,哼哼。

此外,我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许多人,甚至发现了「独立中文博客」还没有灭绝。
前辈给了我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比如通过优化URL增强链接可读性。

但是前辈们的价值并不是技术上的信息价值。
ta们对我的价值,其实便是ta们本身:一想到在今日仍有人愿意费心费力折腾可能完全没人看的blog,只是为了自己表达的自由性与纯粹性……我不得不感到敬佩。

Blog不应死在今日。你我应该薪火相传。

我将尝试制作一个地址簿,分享还在独立创作的博主。当初具雏形后,我会放在首页Menu,欢迎去别的岛上游玩。

思维碎片

以时间线为线索的复盘到此为止。

如你所见,Blog是我我创作的主场,社交的名片,自我的切面……但我还有更多的「Idea」想与你分享。

「Talen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riting」

在做博客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真的很会使用文字表达」~!
那当然啦,去年这时候就有喜欢的作家夸我比科班出身的人还写得好了hhhhh

但,我并不想把它归因为天赋。
毕竟「天赋论」是最恶毒的说辞:让被定义为有天赋者迷醉,而让被鉴定为无天赋者颓废。

天赋是一个伪命题。

对于写作,我从不觉得我具有任何天赋:毕竟我在高中曾经做到语文考到不及格,而这是许多同学望尘莫及的水平。在博客中写作,我所做的一切只是遵循本能的表达欲去行动。
表达欲望是「因」,而写作精进是「果」。

至于天赋?天赋是看不清因果之人强加的逻辑罢了。

「What you write is a piece of you」

在过去,我创作的价值观很模糊。
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写什么,倒是根据道听途说的经验一直在摸索:把博客作为「公开学习」的大本营?用博客构建自己的「第二大脑」?把博客碎片化记录生活?规律性地创作获得读者……?

而现在,我才意识到,以上任何一项我都做不到。
我无法为了「公开学习」或「第二大脑」进行写作,「Blog」只能是我「生活」的「By-product」:我如何活,就会写出如何的Blog。

我可能永远无法像我初期预想的那样,规律性地更新Newsletter,周期性地写不同领域的系统长文或是深度的影视游戏体验……我只能以我的狭窄的注意力为火炬,去触及有限的事物。
而在这有限的事物中,哪怕有趣与惊艳地再多,我也只能用稀缺的时间去表达更加有限的部分。

Blog能且只能是我,「自我的切片」呐。

「Write long-term works」

用「长期思维」写作是两个维度的,都关乎漫长的时间。

第一个维度在于「复利」,重复做正确的小事会带来巨大的收益。每发布一篇作品都是正确的小事,而巨大的收益已然不必赘述:于己,博客是作品展会、情绪电池、饱满名片;于他,博客是链接与能量。

而第二个维度在于「半衰期」,即旧作品被翻出来阅读的指数。在社交平台,内容的阅读量与时间线高度锁定,沉淀于时间轴底部的作品难见天日。可在博客,值得阅读的作品并不会被流逝的时间轻易杀死。
直到今天,还会有很多读者翻看我很久以前产出的内容。这让我很开心:我的blog经受住了时间的冲刷。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以至此,我分外感慨制作博客对我的巨大影响。

博客在今天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督使我「让每一天不同」,如去做一些值得记住的有趣事情,为记忆打上强烈的主观烙印,丰盈了我的「主观生命」。

我真诚地邀请你也来试一试博客,和我一起构建一片自我的净土,一同凝结有趣生活的副产物。

碎碎念 (永不缺席

听说阿果发布会很酷,大晚上冲动消费了一M2 Mac

超级丝滑!!!续航也强得离谱,暴打同等价位window十多条街——!

呜呜呜呜呜呜从今天开始成为果子荔!!!!!